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7版(2020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湿邪”是妇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南充市仪陇县中医医院 李凡娥

四川气候温暖多湿,秋冬季多见阴雨连绵的天气,民众又喜食辛辣油腻的食物,人体体质痰湿质多见,而湿邪又是引发妇科疾病的常见因素之一。因此,理清湿邪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有重要意义。


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内湿是由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使水液代谢失调停于体内郁积而致;外湿是由体外环境气候变化,湿气蕴郁或身久处湿地,湿邪由外侵袭人体而致。

 


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邪的特点本属阴邪,但其易化热、伤津、灼血;湿邪致病缠绵难愈,不易速去,变化多端,最易闭阻气机,湿亦伤气。湿邪分在里、在表、在上、在下、热化、寒化之别,因其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随气血的运行无处不到,遍及全身。


湿邪停留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流于头上则头痛头晕;流于肢节则四肢麻木疼痛乏力肿胀;停于胃肠则见腹满、腹泻、呕吐等;停于肺部出现咳喘、咳嗽;湿邪郁积体内,困阻阳气,致气血运行不畅,则见四肢乏力困倦,头昏重;湿邪闭阻脉络,气血不能荣养筋脉,则会引起肢体关节疼痛;湿邪停留于肌肤,则生湿疮痒疹,疮水淋漓。

 


湿邪引起妇科疾病的临床表现

 


湿邪重浊易流注于下,若素体阳气盛化热则表现为湿热下注,引起白带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外阴瘙痒伴有异味、阴肿疼痛等;湿邪停居于盆腔,会引起盆腔炎、附件炎,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腰骶坠胀疼痛不适,发生输卵管炎、输卵管粘连,继而引发不孕;湿热停聚子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见月经先期、崩漏、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经断复来等证;湿热下注于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则小便淋漓涩疼,常见妊娠小便不通,产后小便不通等;若剖腹产后湿热蕴结腐肉可见伤口愈合不良;湿邪停留肌肤四肢,可见妊娠水肿、妊娠皮肤瘙痒等;若体内阳虚湿邪寒化,则白带清稀,或色白、量多、畏寒怕冷、腰痛重坠不适、性欲低;寒湿停居于子宫,则会引起宫寒不孕;寒湿痰瘀居于卵巢,则会引起卵巢囊肿或多囊卵巢症等,引起痛经、月经后期,严重者会引起闭经;湿邪郁积化热伤阴炼液成痰,痰与血结成块,形成肌瘤,甚至引发癌肿;此外,痰湿型经期头痛、经期身痛、产后腹痛等疾病也与湿邪有关。湿邪致病涉及经、带、胎、产各阶段,是引起妇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一定要予以重视体内有湿邪的情况。

 


如何祛湿

 


1.饮食调理:药食同源,平时可食疗。体内湿热偏盛者,应多食用莲子、薏苡仁、赤小豆、冬瓜、山药、丝瓜、鱼腥草等。体内寒湿偏盛者,应多食豆蔻、砂仁、芡实、生姜、花椒等,少食偏寒凉的食物。脾虚易腹泻者,可用党参、茯苓、山药、砂仁、莲子、红枣等健脾胃的中药炖汤食,适当运动出汗也可排湿。


2.中药调理: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分湿热型和寒湿型。


湿邪在体内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可用健脾升阳利湿、清热利湿、发汗祛湿、温肾祛湿等方法驱邪外出。


治疗原则:湿邪在上者汗而发之,腰以下者则利小便;健脾升阳利湿、补肾利水等方法恢复脏腑功能。


临床常用代表方剂:


湿热型—四妙散、茵陈四苓汤、三仁汤、清暑益气汤、红藤薏苡败酱散等。


寒湿型—五苓散、藿香正气散、肾气丸、当归芍药散、肾著汤、完带汤等。


脾虚湿盛型:中成药代表方有四君子合剂、参苓健脾丸、人参健脾丸等。


肾虚不固型:中成药代表方有金匱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


    3.保护脾胃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饮食注意保护脾胃,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司膀胱开合,通利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