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扶贫扶智还扶志 多元造血摘穷帽
——四川省肿瘤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纪实
郭蕾 邱令璐 本报记者 杨琳

从成都出发,行驶近7个小时,一路山雾迷蒙,顶着冷风穿行近500公里,终于来到大凉山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普格县的采洛洛博村。


采洛洛博村意为采洛河边的小山村,是纯彝族贫困村,坐落于螺髻山东麓,隶属于凉山州普格县的北大门五道箐乡。由于这里平均海拔2200米,属典型高二半山区,受到文化水平及传统农产业的限制,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发生率较高。


自2015年底起,积极的变化发生了,四川省肿瘤医院开始对口帮扶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采洛洛博村——政策向这里倾斜,人才向这里流动,资金向这里聚集。在驻村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下,采洛洛博村不仅55户贫困户共239人全部实现脱贫,而且成功创建为凉山州州级 “四好示范村”。2018年10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还在“全国网络扶贫现场会”上接受了中央、省州考察团考察,受到考察团高度评价。

 

“村支部+贫困户+公司”
走出致富路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听说四川省肿瘤医院有10位医护人员到武汉参与疫情防控,我们想给每一位医疗队员家属赠送2箱草莓。作为草莓基地的一员,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心意。”


回想起往事,快60岁的吉泽木丹梅鼻子有点酸,这些年在各方力量的帮扶下,尤其是四川省肿瘤医院两届党委班子和以张旭东、赵合战为采洛洛博村第一书记,冀志勇和罗安心为驻村工作队队员,吴春霖为洛果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组成的川肿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种植草莓成了她重要的经济来源,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自己凭借双手摘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赵合战介绍,为了推动村民增收致富,采洛洛博村和洛果村采用“抱团取暖”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条农牧互补、种养结合的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两大产业支撑平台,建立完善了以“村支部+贫困户+公司”为发展模式的草莓和羊肚菌大棚生产基地,即由国家项目资金建大棚,公司出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指导,并负责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


以“螺髻山五道红”草莓基地为例,草莓基地总面积为143亩,2016年7月开始建立,10月全部建成,2017年投入生产即看到了收益。所得到的收益,每年要给采洛洛博村和洛果村每个村各3万元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五道箐乡122户建卡贫困户每户每年能从草莓基地分红1000元。而且,贫困建卡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基地分红,还能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50~80元,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目前,草莓基地经过绿色产品有机认证,已经成为了天府云上的直供基地。普格县政协副主席兼五道箐乡党委书记李云天说:“采洛洛博村发展得这么好,都离不开省肿瘤医院的帮扶。”截至2020年12月,采洛洛博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650元增长至8809元,其中个别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五道箐乡卫生院
成为全县最好乡卫生院

 


医疗扶持对于扶贫工作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兜底保障工作,怎样让贫困户彻底断绝因病返贫的祸根是扶贫工作的一大难点。


2018年,四川省肿瘤医院捐赠40万元,用于采洛洛博村所在的五道箐乡新卫生院建设和村卫生室改建。并且,5年来累计向五道箐乡卫生院捐赠现金和医疗设备共计532.8万元。目前,五道箐乡卫生院已成为全县最好的乡卫生院。


对此,五道箐乡一村民感慨不已:“卫生院变化太大了,翻天覆地。四川省肿瘤医院在五道箐乡卫生院援建的远程诊疗系统,太神奇了。我就是第一个患者,在调试机器的时候,本来只想试一下,远在成都的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中心主任卢漫检查出我患了甲状腺癌。我随即做了手术,避免了病情延误。”


据悉,五道箐乡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村民以前遇到大病,得坐一两个小时车到市里就医,一旦发现是疑难重症,就得长途跋涉到更远的省城。车马劳顿,费时费力不说,还延误了治疗时机。因病致贫问题十分突出,也是脱贫攻坚的一只“拦路虎”。很多患者因为就医慢、就医难的问题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现在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省城大专家的诊疗服务。”


普格县五道箐乡卫生院副院长张军是2018年7月1日从安岳县人民医院来到这里挂职的。他表示:“新卫生院辐射周边5个乡镇,降低了群众就医的成本,造福了广大彝族群众,做到了‘小病不出村’。以前是在院坝里面输液,现在患者来看病可以坐在宽敞温暖的房间里,同时省肿瘤医院带来的设备极大提高了诊疗能力,方便了群众就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扶贫先扶智和志
鸿鹄之志扎根“山娃子”心间

 


四川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郎锦义每年都去大凉山看望贫困学子,他说:“扶贫先扶智和志。要激发当地群众内驱力,引导和培养贫困青少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90后”吉木尔惹从雅安卫校毕业后就到了卫生院工作。他曾是2018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定点扶贫村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中的6名学生之一。谈起自己的改变,吉木尔惹表示:“自己本来就学医,参观了四川省肿瘤医院等地后,更有目标了。也告诉自己如何做好一名医生,如何在基层的卫生工作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019年8月,为帮助四川省肿瘤医院定点帮扶的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采洛洛博村的学生成长,经驻村工作队提议医院批准后,8名采洛洛博村学生正式开启成都之旅。在这里,他们看见了未来,遇见了梦想,鸿鹄之志正点滴扎根在“山娃子”心间。截至目前,定点扶贫村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已经开设了两期。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一把钥匙。而对于很多彝族村民来说,网络扶智工程是“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行动。


“我们开办了全省首家农民网校,面向建卡贫困户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感恩教育、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疾病防控知识宣教。”驻村帮扶队成员吴春霖负责农民夜校的工作,依靠其公共卫生的专业背景,他积极向村民宣传医学科普知识。同时,驻村帮扶队还邀请各行各业专家能手授课。


30岁的吉木子阿歪说:“以前驻村工作队没来之前,什么都不会,现在他们教给我们技术,再加上老公打工挣的钱,一年会有上万元的收入。”

 


村面貌焕然一新
彝家新寨拔地而起

 


如今,采洛洛博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建了村活动室,扩建了民俗文化院坝,硬化了村组入户道路……并且,新建的生活饮用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用水困难的问题,彝家新寨亦拔地而起。


2019年,驻村工作队争取到援助资金,分别对全村贫困户和无力改造房屋的非贫困户危房开展“三建四改”,即建庭院、建入户路、建化粪池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进一步完善住房功能。截至2019年11月底,采洛洛博村为36户贫困户和76户房屋改造困难户、洛果村为48户贫困户和67户房屋改造困难户进行了房屋改造,基本实现贫困户村民都能住上好房子。


为了改善采洛洛博村整体居住环境,驻村帮扶队还积极想办法争取社会资金扶持,帮助村民改建房屋,安装太阳能路灯等。投入60万元用于道路两旁的农户人居环境提升;86万元用于贫困户主体房屋改造,新建厨房、厕所及化粪池等“三建四改”项目;50万元用于村容村貌打造及农民工素质提升等,受到当地村民的广泛认可。


看到自己驻村所在地越来越好,赵合战感慨地谈到了自己被村民接纳的过程。“第一次到彝族地区,首先是语言困难,为了融入他们,我给自己取了彝族名字——达吉合一。希望自己做人做事都能知行合一,也希望他们接纳我。”从入乡随俗到移风易俗,驻村工作队深受群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