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0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学影像检查知多少
南江县中医医院 吴尚红

    病人在医院接受检查,医生们首先询问的是病史和体格。医生用各种医疗器械进行诊断,以确认身体器官是否有疾病,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医学影像技术。患者的身体图像是由医学图像设备拍摄的,这些仪器中有许多是在体外诊断,对人体没有损伤。


    因此,医学影像的作用是在不损害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将三维、静态或动态的图像强加在人体内部。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要想在没有任何损伤的情况下直观地看到身体内部是不容易的,而在医学上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将其变为现实。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项快速、高科技、与保障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技术。接下来,我就详细为您介绍医学影像的相关知识。

 


    一、医学影像的基本介绍

 


    医学影像学是指为医学或医学研究而非侵入性地获取人体或人体内部组织图像的技术和处理过程。这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医学影像系统与医学影像处理。前者是指图像的形成过程,包括成像机理、成像装置、成像系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后者是指对已经获得的图像进行进一步处理,其目的是恢复原始不清晰的图像或突出显示图像中的特征信息。

 


    二、医学影像的发展历史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发现了X射线(俗称X射线),揭开了医学影像学的新篇章。在此之前,医生要了解病人身体的内部情况,除了直接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


    1978年,在放射学年会上,一位名叫G.N.Hounsfield的工程师介绍了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结果。这是继X射线发现后,放射医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也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之一。Hounsfield和Cormack因其在放射学方面划时代的贡献,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得益于二战期间雷达和声纳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简易的A型超声诊断仪开始应用于临床。到20世纪70年代,能够提供动态截面信息的B型仪器应运而生。彩色血流图(CFM)是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的一种目前临床应用的高级超声诊断仪。


    1945年,美国学者首次发现了磁共振现象,由此产生了核磁共振波谱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人体磁共振成像获得成功。2003年,诺贝尔奖或医学奖颁给了在磁共振成像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伯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


    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科学,属于生物影像学,包括影像诊断学、放射学、内窥镜、医学热成像技术、医学摄影和显微镜。另外,虽然重点是测量和记录,没有显示图像,但是生成的数据具有定位特性(即包含位置信息),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医学成像模式。


    在临床应用方面,它也被称为医学影像学或影像医学。部分医院设有影像医学中心、影像医学科或影像医学科,配备相关仪器设备。有专门的护士、医生,他们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而图像的解释和诊断治疗是不同的。


    在医学、医学工程、医学物理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等领域,医学影像学通常是指对图像的组成、采集和存储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如何解释和诊断医学图像的研究属于放射科或其他医学领域(如神经系统学科、心血管疾病学科等)。

 


    三、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

 


   (一)从平面到实体,如多维影像。


    (二)从反映解剖结构的功能影像向反映器官功能的功能影像转变。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三)多模式图像融合。将不同来源的不同影像放在同一坐标系上,方便临床诊疗规划的开展。


   (四)海样医学图像的采集、存储和检索,满足了海样医学图像传输的需要。


   (五)分子成像的兴起。分子成像是活体生命工程的一种非破坏性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