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0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康定市人民医院
高原上书写热血青春
缪英 夏文凤

10月14日至16日,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郑传东带领该院副院长张晓飞、纪委书记陈若虹及相关科室14人赴高原,开展“传帮带”工程实地督查暨集中诊治行动。


从2016年开始都江堰市对口帮扶康定市卫生健康系统,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共派出85位专家远赴高原驻点帮扶,其中派驻康定市人民医院60人,为康定市人民医院学科建设、技术支撑、质量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更多藏族同胞在家门口享受了传帮带“医疗脱贫”带来的巨大改变。  

 

手把手教
为当地培养优秀专科医生

 

10月14日下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王奉雷、麻醉科主任陈峰一到康定市人民医院,就赶紧到骨伤康复病房对第二天即将做手术的3名膝关节重度关节炎患者进行会诊及术前访视。他们的到来,用康定市人民医院骨伤专科的主任冉小烽的话来说,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高原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多,尤其是高海拔地区农牧民患病率较高,以前我只能给他们用药保守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冉小烽表示。


康定县吉居乡各坝村51岁的藏族同胞张珠它反复双膝关节疼痛已经有18年。18年来,他双腿站立不稳,只能在家中坐着或躺着。主要劳动力的缺失让这个靠农牧业为主的家庭雪上加霜。今年28岁的儿子从珍10岁起就见证了母亲独自撑起整个家庭的艰辛,所以他非常渴望父亲能重新站起来。


10月15日一早,王奉雷和冉小烽、陈峰和张小兵两对师徒就进入了手术室。张珠它前几个月做了右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此次是做左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他率先被推进了骨科手术间。手术室内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手术室外患者家属耐心等待。当张珠它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看到医生温和的笑容,从珍脸上露出欢颜。此刻,冉小烽也深深体会到骨科医生的成就感,一年前的情形他仍然记得。


“2019年,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骨科派出专家张月荣到我们医院援建,他提出了‘膝关节置换’概念,这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我开始从头学起。”今年5月至7月,冉小烽被派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骨科进修。为了让冉小烽的手术能力和信心相匹配,王奉雷和骨科医生们倾其所能,手把手地向他传授技能。在冉小烽心里,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每位骨科医生都是自己的恩师。如今,冉小烽已掌握了全膝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操作要领。
两个月前,58岁的甲波阿兄在康定市人民医院顺利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也站起来了。就这样口口相传,冉小烽的名气在村民们心中越来越大。“目前,已有20多名患者来找我看病了。”冉小烽越来越自信,未来他能为更多患者送去健康的福音。

 

从零到一
对口帮扶医生也很自豪

 

10月10日,对于康定市人民医院内科援藏医生罗文才和徒弟们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该科室成功实施了首例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61岁患者勇兵国庆节前肚子疼得厉害,他听村上的人说,康定市人民医院有都江堰来的援藏医生,国庆节后勇兵就到医院去检查病情。经肠镜检查,发现其结肠部有息肉,全面评估病情后,罗文才建议勇兵住院做切除术治疗。


10月10日,在多科室通力配合下,罗文才为勇兵进行了无痛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手术过程用时一个多小时,息肉顺利完整切除,创面平整无残留,无穿孔、出血情况,手术过程顺利。勇兵术后恢复情况良好,3天后出院。


“以前,我们医院是不能开展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来检查,发现有息肉,医生都建议其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现在,随着对口援建医疗队的到来,一年又一年,范咸玉、罗文才等医生倾囊相授,使我们的技术和诊断水平开始不断进步。”康定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王平感慨道,“如果没有老师们的指导,我们是真的拿不下这台手术。这是我们第一次做的微创手术,也是我们从只能发现问题到发现、解决问题的一次跨越。”


“很荣幸,我见证了微创手术从0到1的过程。”作为对口帮扶医生,罗文才满脸自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今年援藏10个月的时间里,罗文才收了三位当地医生作为徒弟。在他的耐心教导和实践指导下,三个徒弟的医疗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如此,罗文才还组织科室成员进行理论教学、教学大查房,让学习的成员带着成果回去当老师,再去培训更多的医生,力争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从业19年的王平是康定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也是罗文才的徒弟之一,谈到自己的老师,王平脸上满是崇拜:“罗老师的专业水平很高,以前我们这里好多不能解决的病症,病人只能转院到成都或者其他地方,如今,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自己也可以做手术了,这是值得骄傲的事。” 

 

一次援藏行
书写热血青春

 

5年来,都江堰市人民医院连续派出医疗专家赴康工作。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每个人的“援藏故事”都有刻骨铭心的难忘情节。


“2月的康定又下起了大雪,夜空下的情歌城好美!走在空旷的大街上,我们都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太冷了,又是想吃火锅的一天……”今年2月3日,提前结束休假,即将赶回工作岗位的医学影像科主治医师张晓琴在朋友圈中写道。抗击新冠疫情那段时间,她每天下班都是走回出租房的,看遍了康定美美的雪夜。她笑着说道,“来康定练就了一门铁腿功,每天朋友圈的步数我都是第一。”


因为高原缺氧导致失眠,刚到康定的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燕几乎每晚都要在凌晨才能入睡。她还清晰记得,在那些睡意正浓的深夜,多少个紧急电话把她从温暖的被窝中拉起,赶回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人。她自嘲说:“到了康定学会了腾云驾雾。”忙碌之余,她依然在医疗队租赁的房子里插上一束花,装饰自己在康定的家。


肿瘤科的杨远富,工作时是严谨干练的博士研究生;下班后回到出租房,系上围裙,摇身一变成“厨师”。他倒是感觉这样比以前多了点烟火气息。他不觉得在高原的工作艰辛,“人生总需要一些刻骨铭心的历练和勇敢”。


这几年,援藏队员中,还有几对夫妻档。超声科主任阳春与手术室护士长王洪霞、麻醉科主任陈峰与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张锦涛、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罗文才与超声科主治医师倪丹……穿上白大褂,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医者;脱下白大褂,他们也是父母子女,背上背的、肩上扛的都是沉甸甸的责任。提及家人,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愧疚,但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职责所在”“总得有人干”;谈到工作,几乎每个医生都在工作中体会过高反的痛苦,但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是“救人是本能”“顾不了那么多”。


爱出者爱返,在援藏医生的办公桌上,堆着一袋袋患者送的花生、瓜子,那是无法言喻的感谢;下乡巡诊,村民们拉着手,非要将蔬菜硬塞到医生手里,那是难以婉拒的真情;患者出院,一遍遍握着医生的手说 “好门巴、好门巴”,那是藏区人民对援藏医生发自肺腑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