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房颤老人整天提心吊胆 医生1小时解除“心病”
何东泽 黄明星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在麻醉科、超声科的密切配合下,由介入治疗专家李刚带领团队,近日成功独立完成了一例左心耳封堵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据了解,这是左心耳封堵术首次在郫都地区开展,为预防因房颤等心律失常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再也不用天天服药,整天提心吊胆了!”这是曾大爷(化名)被“头晕、心悸、乏力”折磨了三年,终在介入手术治疗解除困扰后最大的感触。

 

八旬老人房颤
3年间时常头晕、乏力

 


家住郫都区的曾大爷今年84岁,已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三年前因“肢体乏力”在郫都区人民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房颤”,医生建议尽早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以防再次发生意外,造成严重后果。经过治疗后曾大爷见症状缓解,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未遗留明显后遗症,也就没有在意。


原以为只要按时服药、规律抗凝、定期复诊,房颤就可以治愈,卒中就不会发生,没想到“头晕、乏力”症状还是时常发生,服用抗凝药物后,牙龈出血、皮下瘀血困扰着曾大爷,整天还要为再次脑梗塞的风险担惊受怕。今年9月中旬,曾大爷突然出现“头晕,双下肢乏力”症状,此次以右侧为主。自身这三年的类似经历告诉他,以前都是左侧乏力感觉明显,这次以右侧为主可能是病情加重了,于是饱受折磨的曾大爷立即拨打了郫都区人民医院“卒中热线”,准备到院检查治疗。

 


医生耐心沟通
患者选择接受手术治疗

 


曾大爷此前多次因“头晕、乏力”前往郫都区人民医院住院,每次医护都亲切询问他的病情症状,同时为其讲解房颤产生的病因、历程和治疗方式,但医生一说到介入手术治疗,他都摇头拒绝。此次曾大爷在神经内科观察治疗期间,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以为是虚惊一场,病情并没有加重,正在准备出院之际,心血管内科会诊医生的话打消了曾大爷出院的想法。


“患者心脏已经增大,单纯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不佳,只有采用国际上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新手段——左心耳封堵术来降低卒中风险,但患者年龄大,病情复杂,加之手术难度极大,风险高,因此对于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极高。”会诊医生说道,医院引进介入治疗专家李刚后,开展了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房颤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多项新技术,在区内及周边区域均处于领先水平。


“如果放任不治疗,不仅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还随时面临着中风危险!”经过医生耐心细致沟通,曾大爷选择接受手术治疗。李刚评估患者病情后,联合麻醉科、超声科专家及科室介入治疗团队共同讨论,并结合患者病史情况,决定择期为其实施“左心耳封堵术”介入治疗。

 


多科联合
60分钟完成手术

 


9月22日,经充分术前准备后,李刚、龚厚文等专家,在超声科主任刘振林、麻醉师陈东文密切配合下,采取全麻方式进行手术。封堵术前,通过经食道超声检查,排除患者左心房血栓,左心耳形态适合封堵。术中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并穿刺房间隔后,利用三维标测系统,成功阻断左右、上下肺静脉与左房的电传导。随后,造影充分暴露左心耳形态,确定封堵器大小,将一枚左心耳封堵器成功放置在左心耳口部。手术仅历时60分钟,术中探测封堵器无残留分流,达到左心耳完全封闭效果。


大爷属于阵发性房颤,是房颤的可治疗阶段,若采用药物抗凝治疗,患者出血风险高,导致很多患者不能坚持,而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的治疗新手段,手术成功后,房颤患者就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避免了抗凝药物长期使用带来的出血风险和肝肾功能损害,同时有效预防中风。


术后曾大爷无明显不适,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头晕、乏力症状明显消失,现已康复出院。出院前,曾大爷到医生办公室特意感谢了所有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