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0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外来文明的印记:中国·嘉定往事》连载
梁正伦:上善若水(四)
徐杉

梁正伦到嘉定时,乐山与中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医疗条件落后,卫生防疫基本处于空白,结核、疟疾、天花、伤寒、霍乱等传染病流行。每遇暴发高峰期,不少人难逃死神魔掌。


而在这些病之外,乐山还流行一种地方病,当地人称“  病”。发病者意识清楚,但是四肢麻痹,浑身乏力,有的连话也说不出来,严重时会失去生命。


武汉大学在1938~1946年抗日战争期间西迁乐山,“  病”就曾让不少教师学生谈虎色变。据不完全统计,自1938年4月至1943年8月的五年内,一个仅有1700多人的学校竟相继死亡了100多个学生。


最初,有人将  病患者送到仁济医院,但是医生无法确诊这是何种病症,也就不能对症下药,更谈不上根除疾病。


当接连出现几例类似的患者后,梁正伦意识到这是一种尚未认识的新病种,于是着手开始调查。


他发现发病者往往是睡后醒来忽然浑身乏力,四肢麻痹,追问前一天的饮食起居,有无接触异物等,大多有头天“打牙祭”“吃油大”(方言:指吃肉或聚餐)的经历。而这些食物并无异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个问题困扰梁正伦很久,他曾经一度作为运动神经疾病治疗,但收效甚微。梁正伦又对患者发病前一天接触过的物体、吃过的食物一一记录,反复分析排查,开始对他们使用的食盐产生了怀疑。


一天,两个  病患者先后被送到医院,梁正伦在询问中意外得知,他们竟然曾购买了同一口盐井出产的盐。
这个意外发现再次印证了他早先的怀疑,于是亲自到那口盐井调查取样。


最后通过与武汉大学,尤其是内迁到五通桥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联合进行实验分析,发现问题果然出在食盐上。原来食盐中化学元素钡的含量超标。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前身为久大塘沽盐厂的化验室,由著名的民族化学工业开拓者与奠基者范旭东创办。范旭东早年曾留学日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旗下的企业由天津迁至四川,其中久大盐业公司迁往自贡,永利化学公司和黄海化学研究社迁往乐山境内的五通桥。


乐山是中国西南重要的井盐产区,境内犍为、五通桥、井研等地盐井、盐灶密布。


因为出产盐的缘故,乐山人口味普遍偏重。再加上平时难得吃上一次肉,一旦吃肉不撑到十二分饱不肯放下筷子,于是盐的摄入量大大增加。


更主要的是,当时食盐提纯技术不过关,所含钡超标,因此钡中毒成为引发病的重要原因。


其实,乐山及周边早有  病患者出现,但并没有人去深究。抗日战争期间外地人大量涌入,病情集中暴发,这才引起人们的恐慌。


后来有关乐山  病研究在国外医学刊物上发表,这个病种被定名为“嘉定痹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