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3年1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为孤独症儿童开展精准菌群移植
打破“肠”规 “赶走”孤独

       本报讯(记者 冯若冰)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刘苓教授团队联合心理卫生中心徐佳军副教授团队,为一例孤独症儿童开展内镜下精准菌群移植术,患儿在肠道症状、语言表达、社交互动以及情绪调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这也是西南地区成功开展的首例用于孤独症儿童治疗的精准菌群移植,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孤独症治疗指明了新的方向。

       确诊孤独症4年 

       8岁患儿求医无果 

       患儿阳阳(化名)今年8岁,4年前被诊断为孤独症。据学校老师反映,阳阳上学时不遵守纪律,不主动和他人交流,不参与集体活动,交流沟通能力和察言观色能力欠佳。阳阳妈妈也发现他总喜欢一个人坐在地板上转玩具车轮子,喜欢穿同一件运动服,总是重复说同样的话。4年前,阳阳妈妈带其到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被确诊为孤独症。

       对于孤独症,在治疗干预方面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只能依靠行为干预进行改善,使其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功能保留较好的孩子,可通过干预使功能恢复至“不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程度;一些症状较为典型的孤独症孩子,实现完全康复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行为干预改善症状。

       虽然多处求医、多方尝试,但阳阳的症状几乎没有改善,甚至较前加重。阳阳上小学后出现厌学,违抗、投诉老师等情况,学校建议他休学治疗。当了解到华西医院正在开展内镜下粪菌移植技术治疗儿童孤独症时,阳阳妈妈打算带着孩子尝试。

       今年7月,阳阳再次来到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再次评估发现其“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性应答”这一症状尤为突出。因此,消化内科和心理卫生中心团队认为,采用粪菌移植技术治疗能够同时在改善孤独症状和消化道症状上获益。

       菌群移植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最核心的方法,最初这项技术仅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逐渐扩展应用到孤独症、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等精神疾病领域。既往研究表明对伴有胃肠道症状的孤独症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移植后,随访发现大多数患者胃肠道症状和孤独症症状持续稳定改善。

       正式治疗开始前,团队分别对阳阳的孤独症相关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进行了全面评估,对大便标本进行了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显示患儿肠道菌群处于重度失衡状态,且孤独症负相关菌偏低、孤独症正相关菌过高。团队经过反复商讨,为阳阳制订了详尽的治疗计划,个性化地定制了移植的菌群,确保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和最大限度的适应性。

       开展首例精准菌群移植

       患儿病情得以改善

       8月4日,医疗团队在消化内镜中心为阳阳进行了无痛结肠镜检查和结肠置管术,并于8月5日、8月7日、8月9日对阳阳进行3次粪菌移植,即通过结肠置管将复温的粪菌悬液缓慢输注至结肠内。整个过程在全麻下通过内镜进行,无创无痛,置管后也不会给患儿带来明显的不适感。每次进行粪菌移植后的24小时,团队成员对阳阳进行密切监测,并为其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药物管理以及心理支持,以确保移植的微生物群能够成功定植,不出现任何不适或并发症。

       8月10日,阳阳顺利出院。出院前,团队对阳阳妈妈进行培训,并开始了长期细致的随访观察。阳阳妈妈提供的大便日记卡显示,阳阳的大便习惯较前显著改善,很少听到阳阳说腹痛或腹胀不适,且阳阳在语言表达、社交互动和情绪调控等方面也有所改善。10月15日,在完成菌群移植2个月后的随访复查中,阳阳妈妈表示,阳阳不仅多了几个新伙伴,而且愿意和伙伴们去看动画电影,看见悲伤的电影情节时也会落泪。看着阳阳逐渐向好发展,参与治疗的医护团队也倍感欣慰,团队也将继续对阳阳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