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京师置药园一所 凡药八百五十种
唐代官家药园 独拥三顷良田
□王续琨

       唐代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沿袭隋制的基础上,唐代完善了太医署医事职官制度,形成了层次分明、运行有效的医药立法、医政管理、医药教育等体制。唐代在京师设置的大型官药园,不仅培养了药学人才,而且也为药材人工种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皇家园林到官家药园

       西汉时期,汉武帝重新修缮皇家园林上林苑,进一步扩大园林面积。上林苑里除栽植各州县进贡的珍贵花木果蔬之外,还有由国外引种的奇草异木。其中,不乏药用植物和食药物质,如菖蒲、凤仙花、使君子、橄榄、沉香等。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对上林苑详细描写,写到了苑囿、山泽、川流,也写到了包含诸多药用植物的花草果木:揜以绿蕙,被以江蓠,糅以蘪芜,杂以留夷。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茈姜蘘荷,葴持若荪,鲜支黄砾,蒋苎青薠,布濩闳泽,延曼太原。

       东晋时期,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南侧修建的药圃,是一座专门种植药材的官家药园。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宋武帝刘裕在建国初期(公元420年前后)为抵御卢循义军,在药园里修筑营垒,由此出现“药园垒”这个地标名称。几十年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药园垒扩建成皇家园林乐游苑,植被以观赏植物为主。

       隋代,官方不仅辟建药园,而且在太医署中设置药园管理者——药园师的正式编制。《隋书》记载“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医师二百人,药园师二人,医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唐玄宗时期官修的《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太医署”条目记载:“隋又有药园师、药生等,皇朝因之。”药园师带教药生(药园生),教授他们辨别各种药材的产地、药性、真假和种植方法。

       由此可见,隋代为唐代的药园制度建设、药材种植技术传承提供了基本参照模式。

       唐代两京的官家药园

       唐代进入稳定发展期以后,太医署的职官设置架构大体上沿袭隋制。

     《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载: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京师置药园一所,择良田三顷,取庶人十六以上、二十以下充药园生。业成,补药园师。……凡药八百五十种……皆辨其所出州土,每岁贮纳,择其良者而进焉。

       京师长安药园拥有良田三顷,选录16岁至20岁的平民子弟做药园生。药园师教读《神农本草经》,指导药园生按照节令进行药材的播种、移植、采收、炮制、贮存。药园生学业期满合格者充任药园师或各州采药师,负责辨别地产药材的质量,选出道地药材进贡朝廷。

       唐史研究者依据《天圣令·医疾令》关于“京都各置药园一所”的记述,认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以后,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均建有官家药材种植园。

       长安的药园,建在外郭城中。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秘书省校书郎杨炯在《晦日药园诗序》中以华美的辞藻呈现其“出城阙”游览药园的情景:“衣冠杂沓,出城阙而盘游;车马骈阗,俯河滨而帐饮。乃有神州福地,上药中园。左太冲所云当衢向术,潘安仁以为面郊后市。九茎仙草,摇八卦之祥风;四照灵葩,泫三危之宝露。”

       洛阳药园在当时没有留下相关文字记述。精于考证的清代历史地理学家徐松在唐代史料专著《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中,列出东京洛阳的两处官家药园:一处是位于宜人坊的“半坊太常寺药园”,另一处是位于静仁坊的“官药园”。两处药园的总面积,约为三顷,与京师长安官药园几近相同。

       官药园种植的药材来源广泛,一部分来自本地山泽,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州。《天圣令·医疾令》载:“随近山泽有药草之处,采掘种之。土无其物而种得生者,令所有之州送子种莳,犁、牛、人力,司农寺给。其乡土所宜、种即勘用者,太常斟量责课入度之用。”本地药材,由药农帮助采掘药苗。各州选送官药园的药材种子、种苗,由药园师根据各地药农的种植经验安排地块进行播种或栽植,司农寺提供所需的工具、畜力和人力。

       官家药园既是为朝廷随时提供生药、鲜药的药材种植园地,同时也是药园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药学人才作出了特有贡献。官员、文人雅士在官药园吟诗聚会,平民百姓进官药园赏花游乐,对药草感兴趣的人进官药园学习药物知识。唐代诗人司空曙的诗作《药园》载:“春园芳已遍,绿蔓杂红英。独有深山客,时来辨药名。”唐代三度拜相的张说,在药园设宴为即将出征的将军送行并赋诗《药园宴武辂沙将军赋得洛字》:“东第乘余兴,南园宴清洛。文学引邹枚,歌钟陈卫霍。风高大夫树,露下将军药。待闻出塞还,丹青上麟阁。”由诗中第二句的指位词“清洛”(洛水)来判断,此药园应当是位于洛阳静仁坊的官药园。

       推动药材种植方法进步

       唐代的药用植物人工种植已经较为普及,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些以种药作为生计的农户。官方在京城设置国家级药材种植园,许多官员、隐士、城乡居民在自家的药圃、药畦、药阑中种植药用花卉、果木。药材种植经验的积累,推动了种植方法的进步,使得唐代药书、农书中药材种植相关的内容丰富起来。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官方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修的药典《新修本草》。书中有多处涉及人工种植的药用植物品种。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医药学家孙思邈为弥补《备急千金要方》的不足,依据其将近30年临证经验和搜集到的验方编撰了《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共30卷,其中卷之二、卷之三、卷之四以“本草”为题引录了《新修本草》的主要内容,卷之十四以“退居”为题,总结了枸杞、百合、牛膝、合欢、车前子、黄精、牛蒡、商陆、五加、甘菊、苜蓿、莲子、藕、青蘘、地黄、杏、竹子、栀子等18种药材的种植方法。除枸杞列出4种种植法之外,其余均只介绍一种种植法。例如,“种甘菊法”:移根最佳,若少时折取苗,乘雨中湿种便活,一年之后子落遍地,长服者及冬中收子,翦如韭法。

       唐代末年,农学家韩鄂撰著的月令体农书《四时纂要》,也为总结药材种植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有关药用植物种植和采收的条目共计20多条。决明、薏苡、红花、紫草等10多种药用植物的种植方法,是《四时纂要》所独有的。《四时纂要》为后世农书增加药用植物内容的比重,开了一个好头。(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