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可以瞬间让你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瘫痪在床,这就是脑卒中。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造成的人体功能丧失,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脑卒中虽然凶险但可防可治。
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为“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
大脑是人类感受、反应、情感的接收中枢,是人语言、思维、行动的总指挥部。比如言语中枢大概位于左侧太阳穴上方,听觉中枢位于耳朵的深部,视觉中枢位于后脑勺。
神经科的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起病形式等判断可能的病变部位和常见的疾病。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病变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脑卒中呢?
1.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和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等。
2.控制好血压。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1次,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3.控制好血糖。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
4.控制好血脂。血脂升高一般没有症状和异常体征,必须通过血脂检查才能及时发现,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6个月就要测定一次血脂。
5.戒烟。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并避免二手烟危害。
6.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卒中风险。
7.健康饮食。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不超过5g,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
8.科学运动。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约4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
9.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如:心梗、房颤、外周动脉疾病等。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应定期体检复查,接受专科医生治疗,遵医嘱药物治疗。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我国卒中的发病率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要正确认识脑卒中,提高预防意识,即便疾病发生,也要积极面对、认真康复,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脑卒中的识别
救治脑卒中患者的关键是尽早识别脑卒中的症状,可遵循以下的FAST口诀。
第一,“F”即“face”,也就是面部。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一侧口角下垂、流口水。
第二,“A”即“arm”,也就是手臂。表现为一侧肢体(手臂或腿)沉重无力、抬不起来。
第三,“S”即“speech”,也就是讲话。表现为吐字不清、词不达意,甚至说不出话。
第四,“T”即“time”,也就是时间。当出现以上症状时,要争分夺秒,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就近送至有“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的医院。
知道多一点
关于脑卒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病
脑卒中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关系不大。全世界2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每4人就有1人可能会发生卒中,平均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残疾。在我国,脑卒中是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残疾的首位病因。
误区二 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颈动脉筛查只是脑卒中筛查的一部分,有斑块也不一定会发生脑卒中,还要进行脑血管检查并综合发病危险因素来看。是否发病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患者是否具有危险因素——
行为因素:吸烟(最大危险因素)、精神压力、运动减少等。
疾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其他疾病。
误区三 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疾病
在脑血管疾病中,血管因素只占其中一部分。
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疾病其实来自心脏,比如房颤,就和血管毫无关系。就算脑袋里的血管正常,还是有可能要中风的。所以看病要科学,不要总是抱着侥幸心理。
误区四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脑卒中
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中风。那平时是不是也可以吃点提前预防啊?临床医生推荐的阿司匹林用药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因为脑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性的,而阿司匹林只是其中一环。在脑卒中治疗的环节里,需要根据病情加入降压、调脂、降糖的药物。所以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切不可自行用药或者停药。
误区五 多吃活血补品,就可以溶栓
现在的溶栓药品品种很少,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特效溶栓药,活血药物更没有溶栓功效,所以这些中药材不是溶栓药。记住: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