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18年06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巴州区发扬行业优势 强化贫困人口健康保障
投入5.2亿元 确保人人享有优质医疗服务
张道光 本报记者 贾杨婷
巴中市巴州区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中,以整合医疗、医保、医药及农村供水“四大资源”为抓手,以提升健康服务、重病兜底、药品保障、安全用水“四大能力”为重点,发挥行业优势,有效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确保贫困人口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加大投入
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过去市民看病动不动就要到华西医院、省医院或西南医院。现在提档升级后,不仅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处理疑难杂症和重病大病。今年4月,西城社区居民李兰英在区医院检查发现患直肠癌需要做手术清除术,按以前的就医习惯,她肯定要到省医院做手术。这次她主动在区医院就地治疗,术后恢复好,家属照看也很方便。
据了解,三年来,区人民医院投入5.2亿元,新建门诊综合楼、医技综合楼、住院综合楼,优化人员、设备及临床路径管理,顺利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区二医院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精神卫生中心,强化科室基础设施建设,全院达到二级乙等标准。区妇幼保健院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医疗装备,拓展服务领域,达到二级甲等妇幼医院标准。此外,巴州区还投入2817万元,改扩建业务用房、新建中医馆和职工周转房11925平方米,为23个乡镇卫生院、6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B超、检验、中医理疗等先进医疗设备152台件,为26个边远乡镇配备急救车和车载急救设备。
近年来,巴州区投入1077万元,实施村卫生室改造项目177个,改扩建114个贫困村卫生室业务用房12600平方米,村村新建中医角,配齐基本诊疗设备,全区甲级村卫生室242个、乙级村卫生室140个。对395名乡村医生每年进行为期2周的实用技术免费培训。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会诊,组织医疗专家进村入户巡诊义诊。全区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慢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
整合资源
提升重病兜底能力
凌云乡寨子包村二社刘洪、李桂芳夫妇系建卡贫困人口,从2016年起,夫妻俩医保费由政府代缴。刘洪去年患胃溃疡穿孔,在区医院做手术花去医药费12600元,由于有医保,再加上贫困人口医疗扶助,个人花钱不到300元。爱人李桂芳说:“要是没有政府的医保,我们真的住不起院”。
为化解医疗风险,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巴州区整合重大疾病救助、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残疾人康复、慈善捐助、红十字会基金、政府代缴保费等10类资金,统一建立健康扶贫保障基金,增强政府兜底能力。三年来,区政府为全区80651名建卡贫困人口代缴医保个人负担费用3079万元。兑现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补助36816人次,医保报费1.63亿元,大病保险报费551万元,医疗扶助1443万元。落实特殊门诊提高5%报费比例5267人,报费452万元。同时完善贫困人口门诊住院“十免四补助”政策和按病种控费,全区贫困人口参保率100%,特殊门诊和住院补助报费兑现率100%,重病大病医疗保险赔付兑现率100%,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加强监管
提升药品保障能力

四川三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厂是巴中引进的中型药企,去年投产后,巴州区级主管部门定期深入中药材仓储、备料、加工、包装等车间督查抽查,确保生产药品质效安全可靠。
据了解,巴州区为全面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监管机制。对各级医疗机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集中采购和“两票制”,破除“以药补医”、加价提成、开“大处方”的医疗顽疾。区政府牵头,区食药、医疗、医保、工商、税务、公共资源交易等部门共同参与,对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市场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进行专项督查,严格监管,确保老百姓用上低价药、“救命药”、放心药。

因水致病
村民纳入健康扶贫


大茅坪镇土地垭村地处山梁,遇到天旱,老百姓吃水要走2公里路到半山水库挑,每挑一担水上下要一小时。去年村上开建了6个居民聚居点,户户安装了自来水。二社村民蒲朝玉说:“现在用水不用担了,龙头一开水就来,方便得很”。
巴州区把解决因水致病纳入健康扶贫整体推进、重点落实。全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加强地表水环境污染专项治理和水源保护,推行河长制和集中供水制。三年来,全区投入4.5亿元,建成以集中供水为主的各类供水工程5735处,惠及全区2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12个村(居、社区),覆盖46.3万农村人口。全区集中供水率达85%,贫困人口安全饮水保障率达100%,676个农村扶贫搬迁聚居点安全饮水保障率达100%,水质达标率达93.9%,城乡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卫生水。(张道光 本报记者 贾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