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19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巨结肠连接的30年医患情缘
张昕 本报记者 陈施妤

“医德医术赛华佗,心热似火如家人”。前不久,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孙新一的诊室里又多了一面锦旗。而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家老小三代人与孙新一的特殊情缘。这段缘分要从30年前说起……

 

30年前治儿子

 

“这孩子10多天没解大便了!啥子土办法都试过了,还是不管用!孙医生您快给看看吧!”30年前一天傍晚,一对夫妻抱着3个月大的孩子焦急地对孙新一哭诉着。


只见孩子面无血色,腹胀如鼓,耷拉着小脑袋,奄奄一息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孙新一见状立即接过孩子放到检查台上,一边询问病史,一边尽力安抚着夫妻俩的情绪。


经了解得知,原来孩子自出生以来,就伴有顽固性便秘,多处就医,效果一直不见好转。而就在孙新一为其进行肛检时,孩子便犹如开炮一般拉出一大摊恶臭稀大便,他的白大褂也被溅了一身。排了便的孩子腹胀稍有好转,但脸色依旧不好。


孙新一怀疑:孩子应该是先天性巨结肠,还有可能合并急性重症小肠结肠炎,加之伴有中毒性休克症状,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孩子将有生命危险。


孙新一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个危重患儿,每天为孩子进行药物保留灌肠。补液、输血、纠正休克……经过十多天的细心治疗,总算将这个弱小的生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后经钡灌肠照片、直肠黏膜活检,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需要手术才能从根本上挽救孩子的生命。但孩子当时的身体情况无法承受手术的“重创”,需要时间为手术创造条件。

为此,孙新一煞费苦心,专程为孩子“量身定制”了一套保守治疗方案,不仅教会了夫妻俩如何为巨结肠孩子灌肠,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喂养及补充营养,约定好每周复查时间,还特地将联系方式留给夫妻俩,嘱咐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他。


经过三个月的共同努力,孩子一天天长胖,终于具备了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条件。那时,国内外腹腔镜微创治疗技术并未普及,因此,经历了开腹手术的孩子,在腹部留下了一道10cm长的疤痕。好在,孩子的病治愈了,命保住了。

 

30年后治孙子

 

今年10月的一天傍晚,刚下手术台的孙新一没急着回家,他挨个病房转悠着,逐个确认患儿恢复情况。“孙医生?孙医生!孙医生!”就在他“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办公室的时候,病区走廊尽头传来了呼喊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对老夫妻冲他招手,旁边还站着一位抱着娃娃的青年男子。


他立即走上前去询问情况。“孙医生,您不认得我们啦?这是我儿子,30年前您给他做了手术,巨结肠!您看,这是那会儿留下的疤……”老妇人边说边撩开青年男子的衣服,10cm的手术疤痕明显可见。

看着老夫妻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听着他们再次回忆起当年的就诊经过,孙新一终于记起了,他们就是当年那个巨结肠患儿的父母。


当年那位巨结肠根治后的患儿,一天天长大,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现在也成为了一名父亲。因为发现自己孩子又哭又闹,呕吐不止,所以就来到住家附近的医院先看看情况。正在纠结“选择”哪位医生的时候,老夫妻一眼认出了医生介绍栏中的孙新一,谁曾想到,又恰巧在病区走廊“偶遇”到孙新一。


孙新一为刚满1岁的宝宝检查后发现,孩子是嵌顿疝。他轻柔地为孩子做了嵌顿手法复位,并建议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刚刚还是一脸焦急与担心的老夫妻,笑着说道:“30年了,您没咋变化,有您在,我们放心!孙儿的手术还是您来!”

 

 

3名病员拍肚皮
见证医疗技术发展

 

两天后,孙新一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段为孩子作了疝修补术。宝宝第二天就出院回家了。


无独有偶,十多天后,已经痊愈的孩子没有留一丝手术疤痕来到医院复诊,又“偶遇”了刚刚经腹腔镜微创手术根治了巨结肠的患儿一家,两家人的三名“病员”拍着肚皮一边对比术后疤痕和手术效果,一边笑着说:“孙医生,您进步了哦!”


这一次两家三代人的特别“偶遇”,孙医生再次以仁心仁术留下了属于他们的“独家记忆”。在行医已过四十载的孙新一身上,有太多三代情缘的故事。从儿子到孙子,从开腹手术到腹腔镜微创治疗,从10cm的疤痕到看不出手术痕迹……三十年,三代人,陪伴了一名医生的行医生涯,见证了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