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19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藏族姑娘尕尔穷的新生活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扶贫侧记
徐咏秋

10月初的一个下午,记者随同定点扶贫采访队一行乘坐大巴车从壤塘县出发,在317国道上疾驰,1小时后,来到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上游的壤塘县吾依乡修卡村。一到村委会驻地,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几个大“蛇皮口袋”,旁边是印有“壤巴拉特产——紫土豆”的包装盒。据悉,紫土豆将为村民带来近4万元收益,金银花预计每亩地收益1万元,参与编织的妇女每月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此外,定点帮扶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利用行业优势,通过教育扶贫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村里一位20岁出头的藏族姑娘尕尔穷的生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从上山挖虫草到成为专业护理员

 

初见尕尔穷,她身穿一件略显宽大的深咖啡色风衣,皮肤黝黑,言语不多,脸上泛着“高原红”,显得有些腼腆。她告诉记者,以前,每年大部分时间她都在深山里挖虫草、采菌子,而现在,她通过学习掌握了护理技术,在蒲西乡上寨养老院上班,当了一名护理员,过上了更有意义的生活。“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既能赚到钱,还能帮助附近的老人。”


每天上午9点,尕尔穷便会准时到蒲西乡上寨养老院上班,主要是负责照顾老人,为他们做一些基本的护理,陪他们说说话,下午6点下班回家,还能帮家里干点农活,做一些手工编织品,这就是尕尔穷如今的新生活。然而几年前,她做梦都没想过自己会有今天。


吾依乡修卡村平均海拔3100米,属半牧半农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128.13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120户5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100人。由于当地发展滞后,村民教育、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全村学龄儿童失学率较高。尕尔穷告诉记者,10岁那年她的阿妈去世,她不得不辍学,同父亲和妹妹一起靠挖虫草谋生。2017年,她家被评定为贫困户。

 

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知识改变命运

 

来自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袁昌华到修卡村担任第一任驻村干部后,发现许多村民不愿意送子女读书,正在犯难之际,他认识并了解到藏族姑娘尕尔穷一家的情况并很希望帮助她,但却遭到尕尔穷父亲的拒绝。通过反复做工作,尕尔穷的父亲同意让女儿去读书。随后,在袁昌华的帮助下,2017年11月,尕尔穷前往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进行为期4个多月的老年护理理论和技能操作学习。通过培训,她逐渐掌握了护理礼仪、生命体征测量、老年人清洁照料、功能锻炼、基本急救技能等知识,并顺利通过了养老护理员课程考试。一年后,在现任驻村干部申洋的帮助下,尕尔穷成为了蒲西乡上寨养老院的一名护理员,月收入2000多元,父亲当上了生态护林员, 每年收入8150元,再加上打零工的收入,如今,尕尔穷一家每年收入40000元,顺利实现脱贫。周围的村民亲眼看到尕尔穷用知识改变了命运,都转变了观念,纷纷主动送孩子读书。


据申洋介绍,2016年至2019年,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共投入扶贫资金80.15万元,帮助修卡村构建了以教育、医疗扶贫为抓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帮扶等方面齐头并进的全方位扶贫格局,还专门拿出7.2万元经费设立教育扶贫奖学金,为20名初、高中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机会,鼓励他们报考四川护理职业学院“9+3”护理专业,并帮助就业。同时,村里还专门为18~35岁的青壮年开设“汉语文化学习班”,目前已有15名村民完成学习,掌握了就业技能,目前均在壤塘县甚至若尔盖县的茶楼、餐馆、宾馆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