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19年10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改变藏区医院药品采购方式
失效药品从十万盒降至一千盒
徐咏秋

9月29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出的第二批援藏医疗队完成帮扶任务,顺利返回成都。201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签订了为期3年的医疗帮扶计划。今年6月1日,由该院临床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李天平、血液内科主治医师侯理、急诊科主治医师赖世超、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徐禹4人组成第二批援藏医疗队,前往尼玛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4个月的医疗帮扶工作。

 

改变药品采购方式
失效药品从10万盒降至1000盒

 

尼玛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幅员面积72000多平方千米,有3万余人口。平均海拔4800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交通不便。医疗队到达尼玛县人民医院后,了解到当地缺技术、缺设备、缺药品,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百姓看病就医难,便第一时间投入到对口医疗帮扶工作中。


帮扶队员李天平在当地药房工作,他发现当地存在药品使用不合理、管理混乱、使用过期药品等情况。“药品安全问题是大问题,采购混乱埋下的巨大安全隐患,不但对当地百姓的健康造成危害,医务人员也需要承担相应后果。”李天平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他通过与当地医院负责人沟通交流,对药品的采购、使用,过期药品的处理制定管理办法,建章立制,举办培训班,使当地医护人员养成了良好的用药意识,药品过期数量也从8月份的10万盒降至如今的1000盒。

 

开展“点面互补”培训
调动当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医疗队通过多次开展“点面互补”培训,不仅在全院集中讲课,还多次深入科室,“点对点”进行教学查房、床旁带教、护理人员输液操作等知识讲解;开展标准化临床教学查房,从病史汇报、体格检查到病历书写、病例总结等方面进行培训;创新进行“医生+护理+药师”三维一体化查房近40余次,提高当地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根据当地医院评级要求,从布局规划、设施设备、急诊用药、急诊医疗文书等方面进行培训,为该院创建急诊科设置方案,助力该院等级医院评审。

另外,多次深入尼玛县7个村镇开展义诊和健康知识普及,惠及1000多位高原百姓。


经过数月帮扶,转变了当地医护人员的消极思想,调动其积极性,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
重度烧伤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援藏期间,医疗队还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远程医疗技术延伸到当地医院,成功地为当地一位重度烧伤病人进行远程诊疗。


7月28日深夜,当地一名男子遭遇雷电袭击,全身多处烧伤,病情极其危重,被送入尼玛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赖世超接到病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并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由于患者病情复杂,赖世超决定通过远程诊疗的方式,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数小时后,华西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开启绿色通道,多位专家教授远程为患者会诊,使该男子脱离生命危险。


据了解,这是当地医院的第一例远程会诊病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针对当地医院的复杂疾病患者,该院还将继续通过远程诊疗的方式,让高原百姓不出县就能享受到华西医院的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