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19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等着我!无论有多险我要来救你
省卫健委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2013年芦山县7.0级强烈地震,从“8·8”九寨沟地震到“6·24”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特大山体滑坡,从“6·17”宜宾市长宁县6.0级地震到内江市威远县5.4级地震,每一场灾难,就是一场检视。


穿越灾难,我省的卫生应急工作从最初的忙而无序变得有条不紊,在处置灾难和战胜疫情的应急处置实践中,锤炼出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的“四川经验”。

 


疫情控制
推进基层应急综合能力提高

 

2003年,一场突发其来的SARS疫情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基于我省是全国少数几个39种法定传染病都报告过的省份,并有多条航线直接连通疫情地区,我省通过疫情监测管理、开展监测预警、实施监测处置,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加强。


近年来,面对每一场突发急性传染病,我省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应对,采取严防严控策略,及时有效扑灭疫情,成功阻止疫情暴发流行。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受到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队伍建设
紧急救援取得显著成效

 

应急队伍是一场救援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所以,其素质整体的提升至关重要。对此,我省成立公共卫生专家组、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多层次多功能卫生应急队伍,能基本满足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需要。为了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我省每年组织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将加强高原边远地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点,炼就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响应迅速的四川卫生应急队伍。


 同时,建立高质量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成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是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是中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EMT Type 3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全队标准配置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总装备1827余件,覆盖所有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能独立完成28天的临床医疗工作。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应急综合能力的提高,能最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强基层、强基础”,我省将监测预警、应急准备、风险管理工作关口前移,把卫生应急知识下沉到基层,使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大爱无疆
参与国内国际突发事件卫生救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省在国内外救援中彰显着强大的四川力量,把“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传播到需要帮助的地方。

尼泊尔8.1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都有着我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抢险救灾的身影,四川作为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他们用热血与汗水彰显了大国担当,展示中国形象、四川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也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