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19年09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市市级公立医院成立“多学科团队+高精尖技术”肺结节诊治中心
目标:肺结节诊治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李诗敏 记者 侯文瑾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近日在全市市级公立医院中率先成立肺结节诊治中心,整合呼吸、胸外、病理、放射四大学科力量,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高精尖技术做支撑。一站式诊疗服务,实现精准化治疗,进而最大程度实现肺结节患者治疗获益。

 


专业判断
再细微也能查清真相

 

想到已经年过四十,王女士每年都会到医院做一次体检,以保障自己的健康。在今年的体检中,就发现了问题——胸部CT扫描时,通过放射影像科引入的AI读片系统,发现了其肺内有多个结节。“借助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将所有异常的可疑肺部结节全部梳理出来。之后,会由人工进行判别哪些结节为真正异常的结节,哪些结节系人体肺内正常结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影像科主任、肺结节MDT小组放射小组组长周瀚说,经过专业甄别,揪出了右上肺一枚直径约7mm的磨玻璃样结节,发现其存在异常。


日前,普胸外科团队利用目前国内治疗肺结节最新的微创治疗方式——单孔胸腔镜手术,为王女士进行了治疗。手术中,仅通过侧胸壁切开的直径3.5cm的切口,即完整切除了其右上肺的磨玻璃结节。后续的病理结果显示,王女士确为微小浸润性腺癌。

 

技术再进一步
填补西部手术空白

 

66岁的徐爷爷,是一位左上肺腺癌患者,病变较大且靠近肺门生长,胸部CT提示肿瘤已明显侵犯了左上肺主要血管。在当地无法接受进一步治疗的他,辗转来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经术前评估,普胸外科/肺结节MDT小组外科团队确定了单孔胸腔镜下支气管、血管双袖式成形术的方案。对于支气管袖式成形术而言,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大型医院能于胸腔镜微创下完成手术,而大部分医院胸外科需要在开胸大切口下完成,更是无法在微创路径下,完成难度更高的肺动脉袖式成形。普胸外科/肺结节MDT小组外科团队经过精心准备,敲定了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方案。利用微创方式完成左上肺癌根治术及支气管、血管双袖式成形术。徐爷爷在术后7天即康复出院。而这次手术的开展,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例单孔胸腔镜下左上肺癌根治、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成形术,填补了该手术的空白,为这类肺癌患者的治疗开拓出全新路径。

 

为患者情绪减负
团队首开“一站式”精准诊疗

 

“无论是门诊还是手术台次,肺结节患者的收诊近年来都呈成倍增长的趋势,在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落户在市三医院以来,这类就诊患者的涨幅更是明显。患者需要的,就是我们努力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徐俊波表示,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经过前期的充分讨论,决定在市级公立医院中首开肺结节诊治中心,以中心为依托整合呼吸、胸外、病理、放射等多学科力量,同时配备人工智能系统、机器学习结合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等高精尖技术做支撑,进而实现这类患者一站式的个性化精准诊疗,“患者再不用拿着看不懂的报告到处跑,而是医护团队围绕患者开展服务。”

 

院士工作站打开突破口
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成立诊治中心仅仅是走出的第一步。今年,全川首个以钟南山院士命名的院士工作站落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站建立的重点目标之一即是肺部肿瘤诊疗,希望在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帮助下形成同频共振,进一步提升自我技术水平,成为学科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的突破口。


“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诊疗。”徐俊波表示,按照计划,医院将致力于把肺结节诊治水平提升至国内一流,将实验室的建设达到省重点标准,并建立肺部肿瘤样本库,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在呼吸健康研究所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实现本地患者的“疾病密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