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19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年轻疾控人援藏 坐进牧民帐篷说防治
成都市金牛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千里驰援”,石渠县疾病预防及检测能力不断提升
徐咏秋

截至9月,成都市金牛区疾控中心援藏干部朱蕾郦、袁本亿到甘孜州石渠县疾控中心已经半年了。在这半年中,他们跑遍石渠县23所基层卫生院,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技术传授和业务指导,重点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进行规范和技术支持,为群众进行体检和包虫病筛查。在他们的努力和四川省疾控中心、金牛区疾控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当地疾控中心已经能对许多地方病、传染病进行早期筛查。
据了解,今年3月,成都市金牛区疾控中心按照四川省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要求,派出结核病防治科朱蕾郦、检验科袁本亿二人前往甘孜州石渠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这也是金牛区疾控中心开展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的第9年。

 

艰苦
睡觉要服安眠药 出门“全副武装”

 

位于甘孜州西北部的石渠县,是四川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今年3月,31岁的朱蕾郦和24岁的袁本亿从成都来到石渠县疾控中心,当时的石渠县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山顶上白雪覆盖,气温达到零下20℃,“路上不是冰就是雪,一不注意就摔倒。每次去吃饭1公里的距离常常要走1个小时。”袁本亿说。
两人每次出门从头到脚都“全副武装”,还是感到寒风刺骨。高海拔导致两人都出现了严重的高反, “夜里头痛、失眠、喘不上气,第一次体会到窒息的感觉,整夜睡不着,只能靠安眠药入睡,早上醒来鼻腔里全是血。”朱蕾郦说。尽管条件异常艰苦,却没能阻挡两位年轻的援藏干部完成帮扶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付出
跑遍23个卫生院 宣讲科普知识

 

由于牧区群众居住在密闭的帐篷内,条件简陋引发许多传染病。一些牧民缺乏看病就医意识,常拖到起不了床才去治疗,加之依从性差,不按时服药等,导致疾病很难彻底治愈。牧区群众看病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石渠县城距康定市600多公里,距成都市1000多公里。朱蕾郦说:“当地群众要外出看病,坐班车从早上6点出发,晚上10点才能到康定,自己开车也要12个小时。”
朱蕾郦知道,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预防大于治疗。为提高当地疾病防控水平,增强广大牧区群众健康意识,袁本亿、朱蕾郦从预防入手,半年时间,跑遍石渠县大大小小23个基层卫生院,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技术传授和业务指导,重点对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发热门诊等重大传染病进行规范和技术支持,为群众进行体检和包虫病筛查,多次到学校、寺庙和群众聚集地讲解宣传。
袁本亿告诉记者,半年来,他们相继到牧民帐篷内走访座谈,对学校学生、寺庙僧人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对中学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对患结核病的青少年进行及时跟踪随访和治疗。目前,主动到石渠县疾控中心进行结核病随访管理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患艾滋病人的信息也逐一登记在册;许多牧民都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疾病防控意识得到提高。“而最大的进步是以前要送州疾控才能完成的检验、检测项目,现在都能在石渠县疾控中心完成,及时出具检测结果。”朱蕾郦说。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当地疾控中心已经能对许多地方病、传染病进行早期筛查,就连最难的预防工作也得到顺利进行。

 

帮扶
手把手教 徒弟的检测数据精准了

 

为了给石渠县疾控中心建立一支高水平、懂技术、能满足本土疾病防控工作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3月12日,初到石渠县疾控中心的朱蕾郦和袁本亿分别与当地人员签订了四川省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师带徒”协议书。 
谭文明是袁本亿收的徒弟。自1999年毕业分配到石渠县疾控中心,谭文明便扎根当地20年,然而学临床的他干疾控检验工作却显得吃力。他告诉记者,以前检验科仅有他和另一名工作人员,两人都没进行过系统的疾控知识学习,工作开展起来很恼火。一次检验科按惯例对饮用水进行水质检测,由于检验操作不规范,技术不过关,得出的数据报上级部门后,发现数据有误。今年5月,袁本亿对谭文明进行了规范化操作培训。专业的技术、熟练的操作让谭文明大开眼界,他采用新的规程检测得出精准的数据上报后受到表扬,这件事坚定了他一定要努力学习检验知识的决心。
“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从以前的不想工作变成主动工作,因为我有技术了。”翟志鑫兴奋地说。翟志鑫是朱蕾郦的徒弟,大半年来,通过演示、带教等方式,朱蕾郦不厌其烦地为他讲解,指导他操作,纠正错误。除了教授实践性强的知识,朱蕾郦还对他的理论知识进行提升,要求徒弟做笔记,多复习,定期考核。在朱蕾郦的指导下,翟志鑫已能熟练使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